1990年間,丁先生是最早來越南投資的外商之一。
台灣外商及丁氏伉儷在胡志明市人委會於麗池酒店舉行
的聚會上得到歡迎。
這段時期,儘管我們在對外開放經濟領域工作,但
對國家開放階段中的加工出口區及工業區這嶄新模式一
無所知,自從新順加工出口區投入運作後,為我們提供
了許多有關加工出口區應有的調度、管理及行銷知識,
以及銀行金融問題,這些都是越南當時新鮮的領域。
丁先生在加工出口區的成功模式擔當重要的角色,
他把許多曾經在台灣各個加工出口區從事經營、管理、
以及領導幹部帶到越南工作。
當時獲規劃的土地只是低效益的農耕地、淹水的草
原,許多人都對能否在此建設加工出口區持懷疑的態度
,丁先生當時作了一個比較,台灣加工出口區都是在荒
蕪、淹水、寸草不生的區域中建立起來的,相較之下越
南的土地更有條件。
丁先生決定在這個新市場投資時,已經全心投入,將本身的經驗獻給胡志明市的各項工程。我們應對他給予加工出口區、整座新都市的管理幹部培訓工作記一功。雖然,根據融入趨勢,我國遲早都會走上加工出口區、工業區的建設過程。不過,丁先生在最早階段的貢獻,確實是寶貴的資源,幫助我們迅速汲取許多必要的經驗教育。
他擔任新順聯營公司董事長期間,新順加工出口區成為越南首個加入世界加工出口區協會的成員,我們的幹部於是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會議,學習到許多外國經驗。
南西貢新都市區的專案顯示了丁先生令人佩服的遠見,他大膽地注資,在一片薄弱地基上建設,我們之前曾邀請過美國一些投資者來投資,但都被婉拒,認為這種地質無法建起新都市。
根據丁先生的專案,新都市面積750公頃,但據我們的計算,新都市帶給胡志明市的效益並不止侷限在那個範圍,實際上,受惠幅員廣及2600公頃,甚至是附近各個地區,都得到很好的推動與發展。
不能不提到丁先生決定建設富美興7層辦公大樓作為示範樓的苦心,他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見證到這片土地是能夠建起高樓,這應該是經驗豐富者的行為,並帶動各位投資者安心到富美興新都市區落腳與發展。
丁先生決定投資建設協孚發電廠也體現了他的戰略性視野,那時候此地缺乏完整的陸路系統,想到達協孚,必須走過吊橋,翻越幾道河渠方能抵達,他竟大膽地要在當地投資建起大規模的發電廠。
我還清楚記得,以當時並無道路與港口的惡劣狀況,要運送成百噸重的機器抵達目的地是絕不容易的,於是他提出創意,將各艘船隻在柴臘河畔翻過來,當成停泊場,將
50-100
噸重的機器拉動。這種技術只有在窮困國家才能想得出來。繼之是無基泥地的排水處理方法,丁先生請來了中國專家,以簡單、節省但科學有效的方法將泥地的水抽乾,經地基整治後使地質變硬,然後運送數百噸重的機器進場建設工廠。
協孚發電廠建成後,很好地為新順加工出口區及南西貢區服務,然後憑穩定的供電源,為加工出口區引進了許多高科技投資者。協孚發電廠大膽與投資者簽約供電,且還確保若電能不穩定則電廠負責賠償,這點在越南可謂絕無前例。
透過協孚發電廠及南西貢新都市區的建立經驗,無基泥地上建設新工法成為越南國內的本土工法。
總的來說,丁先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經濟模式的管理與建設經驗,新順加工出口區就其本身已是亞太地區的首要加工出口區,因為能同現代新都市區融為一體。工業區模式必須與民居區的發展相輔相成才能取得高效益。
目前,居住在富美興都市區的原住民幾乎都是中層收入者,本來,低層工人也應部署於附近區域居住以方便前往工作場地,可惜的是低收入者的住屋項目目前仍未落成,不過我知道丁先生逝世前,仍很關心這項工程的進度。
他確實是位始終如一的人,對每個人都很細心,不只留意到高收入者的需要,也關照中層與低層收入者
,他確實是位有遠見的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