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雖然不在我的身邊,但我都不覺得他離開了。回
想過去這麼多年,他為了國家、為了公司時常在外,但
無時無刻我們做小孩的都會得到他關心的問候,我們都
知道不管他在哪裡,心裡都想著我們。我第一次跟著我
父親到越南是在1991年。去之前我完全無法理解,為什
麼我們雖然不是最富有,但也夠吃穿,而一家能在一起
才是我們最珍惜的,為何要遠到越南去投資?當我到了
胡志明市,整個城市只有一個壞掉的路燈,大家都坐在
馬路上,感覺是一個沒有朝氣的城市,和現在是天差地
遠。我問我的父親說,你為什麼要來越南?我深深地記
得他眼睛發亮的說:「我們是來做一些人家需要的東西
、一般人不願做的事,我們是來問人家需要什麼,我們
可以為人家做什麼。」我當時十八歲,他的話我並不很
理解。
在西方的教育中,投資永遠是先問你可以給我什麼
保證,我才決定要做什麼;瞭解我可以賺多少錢後,我
才要投資。我繼續問他說,那你問了人家需要什麼沒有
?他說他問了很多次,需要的很多,我們挑最重要的來
做。
在1980年代末,越南改革開放係選擇中小企業的發
展模式,而當時越南社會失業率偏高,許多物資依賴進
口,如能做一個加工出口區不但可以創造外匯及就業機
會,更可以培養本地企業。今天有將近五萬人在新順工
作,而新順出口值佔外資總出口之1/6,全國有62個工
業區隨新順的模式在越南各地創造就業機會。
在1990年代,胡市一個月有超過五百次的停電,而
電力對工業發展是絕對必需的。協孚在1990年代末有機
會服務超過45%的胡市人民,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事。
在胡市發展的歷史當中,從未想到一個當初規劃給40萬人的都市,會急速成長朝一千萬人發展。如果沒有好好的規劃,許多胡市的歷史將隨人民的努力,經濟的起飛而消失。如何能保留過去的歷史,而達到現代的發展,成了一件急需面對的難題。在許多人的指導及幫助之下,把之前無人要去的南區,改變成現在人們都喜愛的居住環境。而現在全國各地,也有許多人把現代化的社區做的比南西貢還要好。
我有幸在1997年和他在一起工作到今。這些年來我也開始理解什麼是人家的需求。在堅江省,經過無數次大水,多種科學的實驗,我們在PH值3的酸土上開了275公里的運河,以在58天內種13,900,000棵樹的速度,種了超過二萬公頃面積的樹。
而正要擴大投資的時候,中央及當地的高層希望我們能讓出這塊土地。因為,運河及造壠的方式改變了這塊不能使用的土地,人民可以開始種植稻米,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,所以我們也很樂意配合,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,讓政府更能為他們的人民服務。
這許多年一個個從無到有的計劃,中間的每一個細節父親都費盡了心思,只是希望能夠做的再好一點。一幢房子的坐向、風向、排水、空間,每一樣他都要求做到最好,也只是希望對得起要住進來的人。他常說
,房子是一個家庭買的最實用的、使用最久的一樣東西,如果住的不舒服,一家人是不會和樂、不會幸福。我們一定要先把所有可以想的先想了,可以做的先做了。
凡事都想到別人,尊重別人。父親每次遇到做錯事的同事,都會先想到他們的家人,如果失去這份工作
,對這一家人的影響有多大?對他的股東,不管他們是越南股東,或是外國股東,永遠把股東的權益放在優先。永遠都是寧可自己吃虧,也不願意佔人便宜。每一件事情他都全力以赴,任何一個問題他都是思之再三
,永遠想在前面。也因為如此,他常能超然的看見大方向所在。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。常常我深夜回到家都會去看看他,因為他時常整夜都在想;想每一個人的未來,想如何去幫助更多人,想那些對他有恩的人有沒有機會回報,想公司的未來,想他還可以為別人做什麼。
他這一生從未為他自己想過。他把越南當作他要奉獻的一切,而如今也稍有成果。我希望能代表他謝謝每一個幫助過他的人,每一個認同他的人。因為沒有你們,他也無法讓如此多的人得到工作,如此多的家庭住在讓他們喜悅的房子,讓工業得到充足的電力,讓一個偉大的都市朝南發展,生生不息。我誠心的謝謝你們讓他一生能為他所相信的付出。如今雖然他已走了,但他的精神永遠與我同在。所以,我還是要問一句話
:「有什麼需要?我還可以來做什麼?」我們兄弟將秉持著父親當年熱忱的心及精神,繼續為越南這塊土地打拚下去。
|